《中国教育报》:陶谦:“说走就走”的援疆情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4-19   浏览次数:400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8日第8版


陶谦:“说走就走”的援疆情

本报记者 蒋夫尔


    陶谦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教师,而如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援疆干部、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并和家人都加入到了援疆队伍中。陶谦不大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他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是他的心里话,也是他的性格。他就是这样,只喜欢埋头做事。”谈到援疆干部陶谦,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张伟这样对记者说。


 两次援非,一次援疆

    今年56岁的陶谦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文质彬彬,一身儒雅气。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文弱书生”,竟然有两次援非经历。1992年初,作为我国智力援助非洲的专家,陶谦被派往布隆迪共和国执行援非任务。“非洲,对我来说,太遥远,想都没想过。”陶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只从新闻上对非洲有点了解,当时的布隆迪战乱不断,贫穷落后,环境恶劣。”

    当时陶谦33岁,事业蒸蒸日上。陶谦在援非申请得到批准后,把仅有5岁的女儿送到扬州的爷爷奶奶家照看。当远赴非洲从事教育援助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回国时,女儿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见了面,都不认识女儿了。”陶谦说。

    援非的出色表现,又让第二次援非的重担落到了陶谦的肩上。他二话没说,担任起专家组组长,于2001年赴科特迪瓦国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执行为期3年的援非任务。2014年3月末,陶谦再一次“说走就走”,告别家乡,接受援疆任务,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大学工作。之后,他的妻子和女儿都来到石河子市。陶谦不是不懂得拒绝,而是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该拒绝。


 国家需要是我的人生选择

    采访陶谦时他除了谈工作,其他的都不愿意多说。陶谦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和他同一届的,基本都升迁了,教授职称早早就拿上了,而陶谦,由于“东奔西跑”,职称晋升耽误了,到如今,他还是副教授。说到失去的这些,陶谦笑了一下说,“没什么”。

    陶谦说,人活着,不是为了个头衔和职务,也不是为了金钱,名利是身外之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样的事。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高大上”,但看看陶谦的行动,就可以知道,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两次援非,陶谦没有拒绝,为此他失去了在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职称晋升机会,也失去了陪伴女儿和老人的时间,对于这些,他没有抱怨。来到石河子大学,陶谦分管食品学院的本科教学,亲自给学生上课,而且听遍了每个老师的课。他提出了新的实习模式,并赢得了好评。“与课堂上孩子们渴望的求知眼神和他们对我讲课的喜爱带给我的幸福相比,职称职务、工资待遇以及名利等,都如浮云一般。”陶谦淡淡地一笑说。“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印象。”张伟说。


家人选择扎根新疆

    “没想到,女儿的一次新疆之行,竟然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陶谦对记者说。2014年暑假,女儿辞去了在无锡的工作,决定随父母到新疆看看。“当时,只是想来看看新疆。”陶然说,“自己也没想到,能这么快爱上新疆,简直就是‘一见钟情’。”

    陶然是陶谦和朴银实的独生女儿,生于198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美丽的石河子,美丽的新疆,很快就吸引了陶然,进而爱上了这里。

    陶然看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招考公务员。她本想报考,但由于受户口等条件限制,她没能如愿。有点失望的她,很快又发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在招考公务员。其中有一个条件:援疆干部子女可以报考。这让陶然兴奋起来了。就这样,陶然成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下野地垦区法院的一名公务员。工作没多久,她被派往更加偏远的炮台镇法庭担任书记员。工作所在的炮台法庭离石河子市有80多公里,陶然每个星期只能回一次他们在石河子的家,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工作热情。“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可以在最基层为老百姓服务。”陶然说,“我有点理想主义,作为新时期大学毕业生,能为新疆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很开心,很幸福。”

    陶谦和他的妻子,在心底也悄悄爱上了石河子,爱上了新疆。越是简洁、朴素的表达,越是能够打动人的心。陶谦说,“哪里需要,就去到哪里,一辈子,重要的是认真做好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