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实施“对口支援”计划工作情况的汇报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4-21   浏览次数:1223

      求 真 务 实    总 结 提 高

      2001年,南京大学与西北大学正式结成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三年来,两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扎实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积极落实教育部《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的意义,为“对口支援”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和运行机制


      对西部高校实行“对口支援”是实施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举措。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后,两校党政非常重视,迅速采取行动,积极组织落实,扎实开展工作。


     2001年6月,教育部确定南京大学为对口支援我校的高校。2001年9月南京大学韩星臣书记、蒋树声校长即率有关部处和院系负责人一行12人亲抵西大,两校党政领导和相关院系处室负责同志进行了亲切座谈,就两校合作前景、举措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并签署了《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北大学协议书》。《协议书》明确了自2001年之后的五年中,南京大学将实施对西北大学的支援与全方位合作,通过加强南京大学与西北大学的全面学术交流和联系,实现两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协议书》签订以后,两校就对口支援协议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多次协商和沟通。2002年3月初,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北大学协议书>实施细则》(讨论稿)。3月27日-29日,西北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校长孙勇、副校长惠泱河率代表团对南京大学进行了回访并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北大学协议书>实施细则》。该《细则》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确定了“对口支援”的具体实施内容。


      《实施细则》签署后,两校均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由校长办公室作为牵头联络单位,将实施细则印发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要求有关部门认真联系、组织落实。


      为进一步落实实施细则,2002年7月,南京大学郭广银副书记、闵铁军副校长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40余人,再次抵西大与我校有关部门就实施细则的执行问题进行协商和讨论。此后,两校及时沟通信息,为“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积极创造条件,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精心组织,讲求实效,将“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


      两校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精心组织,认真落实细则有关条款,在人才、资金、设备、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支援活动。


     1.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赴南大学习,联合培养优秀学生

 
      为了充分发挥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在基础课教学方面的优势,2002年10月-2004年7月,西北大学从历史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科学6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先后选派了三批共计80名优秀本科生到南京大学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学习。在南大学习期间,这些同学得到了南京大学党政领导的悉心关怀和南大师生的热情照顾与友爱帮助。目前,两批同学已经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回到西大,他们都表示在南大取得了很大收获。


     2.积极实施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

 
   “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是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和教师队伍状况,西北大学在部分本科专业设置了重点课程教师岗位,南京大学选派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以带动相关课程和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双方按照《教育部关于与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西部地区十四所重点建设高校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外港函[2001]80号)的有关精神,2002年3月-2004年1月,南京大学先后选派了21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西大任教,通过课程的讲授、课外的交流探讨以及多场学科前沿知识学术报告,受到西大师生的欢迎和一致好评。如南大孙德坤教授在讲授《物理化学》课程时,教学方法灵活、新颖,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启迪,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和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创造性。丁言仁教授讲授的外语课程,深入浅出,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其亲切和蔼的谈吐,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给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达到对口受援、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我校受援课程所在院系为南京大学选派的每位教师安排了2位教师作为教学助手并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个人的要求,合理安排其他教学辅助人员。同时,学校还要求院系组织各教研室相关教师或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进行教学观摩,借鉴教学经验扩大受援效果。


      正是南大同仁们全心全意的无私援助和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了我校受援课程的教学科研水平,带动了相关课程中青年教师的整体成长,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我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重点课程教师岗位计划的实施,也促进了我校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3.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为推动我校的学科建设,南京大学积极为我校培养部分学科带头人。2002年,两校借教育部与李嘉诚教育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的“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之机遇,西北大学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共选派了4名具有博士学位、3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学科研骨干到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访问学者。通过学习和交流,为他们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实验和理论基础,掌握了多种分析和测试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截止目前,这7位同志已经或即将发表访问期间科研成果论文15篇,为西大相关学科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学科建设与博士生导师遴选工作方面,西北大学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在尚未取得博士点的学科、专业,共推选了4名优秀学术带头人在南京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扩大了西北大学相关学科的影响,提高了相关学科的水平。在2002年度博、硕士点申报工作中,南京大学积极给予我校以多方面的指导,为我校在此次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良好基础。


     4.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三年来,西北大学先后选派了6名处级干部到南京大学挂职锻炼,其中正处1人、副处5人,他们分别在南大校办、教务处、后勤处、发展办、科研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通过全面参与或承担南大相关工作,学习南京大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经验。这六位同志回校后,积极利用他们之所学,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有力的作用,得到学校上下的一致好评。


      5.共建“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服务西北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为提高西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改变西北大学现有“电子线路实验室”设备短缺、套数不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能充分开放的现状,南京大学2002年出资30万元,西北大学配套投资30万元,建立了“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南京大学张大良副校长亲抵西大为该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建成后,很大程度满足了我校电子系、计算机系和副修专业的学生重复率高的基础实验需要,提高了我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该实验室实现了开放管理并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此外,西北大学还多次委派实验室管理干部赴南京大学进行短期学习、调研,学习内容包括相应处室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管理,开放实验室管理,计算机管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开设等。


     6.互通有无,建立全面资料交换关系。


      在图书、文献资料建设方面,双方建立了全面的资料交换关系。两校自2002年以来,已互赠本校出版的学术专著和教材30余部、图书50余册,两校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了各自的学术水平。


     7.互捐百年校庆标志物,为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2002年恰逢南京大学与我校建校百年。为加深两校师生感情,给对口支援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在5月份南大百年庆典时,我校校长孙勇亲抵南大并向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赠送了一具距今700万年的犀牛化石,使南大人加深了对西大的了解和感情。10月中旬,我校百年校庆时,南京大学为我校捐建了一座象征两校友谊和深情的纪念亭--“庆亭”。这座高雅大方、气度不凡的纪念亭,已经成为西大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两校进一步交流合作和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此外,今年适逢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南京大学领导在前期曾来我校对迎评相关工作进行了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这对我校迎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们对评估优秀的结果更加充满信心。


      三、对口支援工作的体会和今后工作设想


      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北大学工作开展三年来,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两校互相支持,共同奋斗,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一方面是南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全体职工积极配合,南大人踏实认真干事情的结果。在对口支援工作进程中,南大人虚怀若谷的胸襟和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给全体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南京大学无论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还是在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经验和做法。


      通过实施“对口支援”计划,两校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有了很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其一、“对口支援”是教育部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所采取的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内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的援助,支持和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扶贫”的最终导向是“脱贫”,“对口支援”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发掘和增强受援学校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受援学校在实施“对口支援”的过程中,必须主动积极地利用援助学校的优势,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


      其二、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大众化阶段,对于它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教育资源就显得相对匮乏,而“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在客观上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影响“对口支援”产生的实践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支援“对口”,而目前援助的模式都是一对一,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加重部分援助学校的负担,而且,受援高校所需,援助高校不一定就能“对口”给予支持。所以,也应该对“多对一”的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其四、“教师岗位计划”是“对口支援”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实践来看,应适当扩大支援的教师岗位数量和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展其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师资力量是受援学校最急需,也是最匮乏的资源,而教学岗位计划为受援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一个知识支持与人才交流的最佳平台,我们认为,教学岗位计划是一项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的提高西部高等教育水平的务实举措,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岗位数,并保持该项计划的长期有序的进行。同时,应该进一步开展双向互动交流,增加短期讲学、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适度拓宽援建项目的专业范围;为西部受援院校选派教师到对口院校进修学习提供经费支持等。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今后,我们依然要在总结中不断地提高办学水平,要抓住这一契机,虚心学习南大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科研、管理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使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按照合作协议和《实施细则》,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更加有效的途径,继续扎实开展工作,使对口支援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西 北 大  学
                                                                                     2004年11月25日